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
观自在菩萨,

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
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舍利子,

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

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

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
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
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
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
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
菩提萨埵,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
心无挂碍, 无挂碍故, 无有恐怖,
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
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
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
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

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

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。


心经 讲解 --  黄念祖

心经 可分为五部分:  

第一部分就是《心经》的总纲:"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"

《心经》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,既是此经的纲要,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。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,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,度脱一切苦厄。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,实践是什么,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。"观自在菩萨"是修行般若的人;"行深般若波罗蜜多"所修的般若行;"照见五蕴皆空"是修行般若的境界、任务;"度一切苦厄"是修行般若的效果。


第二部分     从"舍利子"至"无智亦无得",是讲般若的妙义。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:

  "舍利子!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"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--五蕴。

  "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。"这是进一步地讲,在真空当中,没有五蕴之相。

  "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"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,六根对六尘(十二处)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是六尘。也就是说,在真空当中,缘生无自性,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。

  "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"这是讲十八界。(眼界就是眼睛,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,所以叫眼界。然后是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。再就是色界(可视物)、声界(声音)、香界(气味)、味界(食物)、触界(引发触觉之物)、法界(意识所缘境界);然后是眼识界(视觉)、耳识界(听觉)、鼻识界(嗅觉)、舌识界(味觉)、身识界(触觉)、意识界(思维认知)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,也就是十八个部分。这十八个部分,有物质的部分,有精神的部分。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,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。因为其中的法界,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,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,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,叫做"法处所摄色"。

  "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"讲十二因缘;"无苦集灭道"讲四谛;"无智亦无得"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。智就是智慧(菩提),得就是涅槃。

  在真空当中,既无五蕴,也没有六根、六尘、六识这十八界。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;"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"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;"无苦集灭道"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;"无智亦无得"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。

  以上这一段,是讲般若的妙义。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,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。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,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,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,其性本空。所以说,在真空当中,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,也没有十二因缘、四谛、菩萨的得与智之相。所谓无相,所谓空,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,破除二乘的执著,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。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、无住的心,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。所以以上这一段,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。

第三部分  讲般若的妙行。"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"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。修行成果是什么呢?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。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,所取得究竟成果,那就是无上大涅槃。"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"。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,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因为行深般若,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;能行甚深般若,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
第四部分,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。"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"


第五部分,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。"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"

 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,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,记牢了,我们再来念《心经》,就能够随文入观。在观照中,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,照见六根六尘皆空,照见十八界皆空,照见十二因缘、四谛皆空,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。在没有所求心、没有执著心、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,心无挂碍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。

释经题

  经题由四部分组成。

(一)般若

  梵语"般若"中译为慧、智慧、净慧。不管译成什么,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。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"般若"这个名称,所以仍然保留梵音。一般说有三种般若:文字般若,观照般若,实相般若。

 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,比如说"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"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。

 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,随文入观,随文生解,随文起行,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。经文中的"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",就是讲观照般若。所谓观照般若,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。

  第三是实相般若。我们观照什么呢?观照诸法的实相,诸法的实相是什么?"五蕴皆空",空的道理就是实相,实相无相。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。

 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,他说:实相般若就是真理,观照般若就是真慧,文字般若就是真教。真教、真慧、真理就是三种般若。由真教产生真慧,由真慧而证得真理,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。

  上面说到,般若是佛母。一切诸佛从般若生,由此而言,即是诸佛之母。《仁王护国经》说:"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、诸菩萨母。"又说:"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、一切菩萨解脱法、一切国王无上法、一切有情出离法。"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,是由般若而产生;一切菩萨要成佛,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;一切世间事业,好事、善事、利益众生的事,都是从般若而产生;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,到达涅槃彼岸

(二)波罗蜜多

  "波罗"者,彼岸。经典作者说"彼岸有二:一是菩提,二是涅槃。"菩提是觉悟、是智慧;涅槃是究竟圆满、究竟寂灭。菩提涅槃是为彼岸。

  "蜜多"者,到义、离义。由行般若,离诸障染,因此到达彼岸。"波罗蜜多"合起来就是"到彼岸"。

(三)心

  心,顾名思义,这里的心有两个意思。就其本意而言,这268字,是般若的心脏,是般若的纲要,是般若的要领,是般若的根本。它就像人的心脏,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。心,在人生中,起到决定一切、指挥一切的作用。此经就是600卷般若经的核心内容,故称为《心经》;一切佛法都以般若为中心为根本。第二个意思,这268字就是讲的凡夫的心、圣者的心、成佛的心。就是讲从凡夫的心如何修成圣者的心,修成佛的心。

  所谓心,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,有四种心:

  1、肉团心。肉团心是身体器官,它虽然是物质的,却是我们精神的依托、思维的依托,所以把它叫做心。

  2、缘虑心。遇到种种因缘、种种景象、种种境界,心有所思、有所虑,叫做缘虑心。缘就是对象,虑就是主观思维活动。主客观一经接触,就有思维活动。

  3、集起心。就是指八识心王阿赖耶识。集指八识种子,指因。通过第七识、第六识、前五识的作用,不断地把所接触的外界的一切信息,反馈到八识田中,就成为种子贮存起来。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以第七识为桥梁,不断地反馈和输出。反馈进去成为种子,输出出来就成为现行。现行生种子(集),种子生现行(起),这样的心我们称为集起心。

  4、真实心。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。真如佛性通过甚深般若的薰习、开发、挖掘,能够产生无穷的妙用,所以也把它叫做心。

(四)经

  经有五义:

  1、出生义。能出生一切义理。因为佛法的一切义理,都在经典的记载中。我们要懂得佛法,与佛祖进行沟通交流,只有从经书入手。经书能够出生无穷的妙义。

  2、涌泉义。一切经典所讲的道理,其义味无穷无尽。反覆品味、反覆研究,从古到今,永远都不过时,永远都有新意。

  3、显示义。经书的文字内容,能够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。

  4、绳墨义。经书中所讲一切道理,都是教我们如何除邪显正、改恶修善,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一切言行实践的标准。

  5、结缦义。世间人用绳子把许多花贯穿起来成为花缦,花就不会散落。经书也就好像是一根绳子,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。这是从譬喻立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