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 鬼神之為德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子曰:「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!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

而不可遺。使天下之人,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,洋洋乎7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詩曰:『神之格思8,不可度ㄉㄨㄛˋ9,矧ㄕㄣˇ可射思10』夫微之顯11,誠12之不可揜ㄧㄢˇ13,如此夫!」

 

【注  釋】

①   鬼神:鬼為陰之靈,神為陽之靈。陰陽二氣之生剋制化,即天地間萬物運行之奧妙原理;陽氣伸而萬物長,陽消陰長,則萬物收縮。因此程子認為鬼神為天地之功用,造化之迹。一般對人而言,鬼為迷,神為覺,性之正直光明為神,性之彎曲不明為鬼。因鬼神二者變化之妙,人莫能測,給人有誠惶誠恐的感覺。

②   德:造化功跡。

3其盛矣乎:「盛」字有大、極、長等意。在此指「道」之隱微與費顯。

4體物:體恤萬物,為萬物做一切的事。

    5遺:有亡失之意。

  6齊明:同齋明為即齋戒明潔之意。「齋」為誠其意。「明」為滌其心。古代齋後

必穿明服,而明服是祭祀禮儀上穿的,用完即除去,不可穿到室外的。

  7洋洋乎:到處皆充滿洋溢著氣氛。

8神之格思:「格」為來臨。

9不可度思:「度」為預測。

10ㄕㄣˇ可射思:「矧」為況且,何況,「射」為厭倦、怠慢。

11顯:露出之意。

12誠:為天地之實理,在人則為真心實意。

13ㄧㄢˇ:遮蔽的意思。

 

【意  譯】

 子曰:「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

    孔子說:「陰陽鬼神之德用,充塞宇宙,變化微妙,莫測高深,偉大到極點。

 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而不可遺

    凡夫眾生,想看也無法看見祂的形象,想聽也無法聽到祂的聲音,但妙的是,竟能體恤萬物,極盡造化之功來照顧萬物,一切萬物生生不息而離不開祂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使天下之人,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

    由於祂盛德的感召使天下人都以齋戒潔明的誠心,並穿上祭祀的莊嚴大禮服(明

    服)去行祭祀的大禮。

 洋洋乎7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

    祭典時肅穆莊嚴的氣氛,彷彿到處充滿聖靈的流動,更使世人深深感到至誠的偉大,靈氣四披,環繞上下左右,須臾不離。」

 

 詩曰:『神之格思8,不可度ㄉㄨㄛˋ9,矧ㄕㄣˇ可射思10

    詩經大雅抑之篇上說:「神明的駕臨是不可預測的,怎能存怠慢不敬之心及厭倦

    不謹慎自己的行為呢?」

 夫微之顯11,誠12之不可揜ㄧㄢˇ13,如此夫!」

    這正說明著鬼神幽深莫測,從表面上看去是隱微不彰,祂的功能、威德卻又如此

    昭彰顯明,我們內心真誠的感召力,一旦理路明顯而靈驗時,却又那麼磅礡又昭

    明-可見「誠」字如能善加發揮是無法遮蔽其博大精深之功能的。

 

【心得記要】

 「鬼神之為德,其盛矣乎!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而不可遺。

    整段之意為「道」的本體雖是至隱至微(隱--本體),無形無相,看不見,聽不著,

    摸不到,但祂的功能(費--用)卻至大至顯,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運行,萬物生

    養不息,種種的宇宙現象與生物狀態,皆離不開鬼神陰陽的造化,而自生自成。

    因此,可見「道」的神用,使陰陽消長生化萬有,是鬼神「體物而不可遺」的盛

    德展現。

 

  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,洋洋乎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

  本段是說:鬼神微妙玄通盛德之感應,使天下人的內心都澄明感恩,為祂齋正清淨,

  不敢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等妄心;同時外表穿上慎重莊嚴的禮服去行祭祀

  的大禮;祭典中肅穆、威儀、莊正的氣氛,彷彿聖神充滿著周圍、左右、前後,到

  處都感受得到靈氣的加被。

 

  詩曰:『神之格思,不可度ㄉㄨㄛˋ思,矧ㄕㄣˇ可射思

 《詩經》《大雅抑篇》上說:「神明的降臨是不可預測的,根本無法隨便去揣度祂、

  分析祂,何況是懈怠、不信任,生輕慢心去冒瀆呢!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夫微之顯,誠之不可揜ㄧㄢˇ,如此夫!」

      道的大用,陰陽的巧妙,鬼神的作用,雖然是隱微難測,但祂所顯現出的大能      

  大力,卻無時無刻不是那麼磅礡昭明;普天之下,觸之所及,何處不是祂的法身,

  祂的神力,祂的功能所在呢!

   孔子是敬鬼神而遠之,子不語怪力亂神,何以在本章提倡「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

其實夫子是存鬼神而不論,「鬼神之德」與「」是一體的呈現,若離開「」,

  又怎能感應出鬼神之盛德?

  本文中「鬼神之盛德」是闡明「」的大用;「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」是指

  「」之微處;「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」,是指誠之不可揜處。

  人內心的誠,與天地鬼神的誠,本是同源同體。我們內在的真心,內在的靈明,

  祂是那麼清楚明白的覺知,如果能夠善加發揮,以真誠感召真誠,那麼祂博大精

深之功能也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因此,聖人有言:「吾人明鬼神之道,而後知禍福殃祥之所自。吾人明禍福之道,

  而後知善惡感應之機。吾人知感應之道,而後知存養省察之先必。

 

 《中庸》一書從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,共計五章都在闡釋君子之道「費而隱」之玄

奧,與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」之旨。本章(十六章)更提出「」與「鬼神

  之感應玄妙難測,卻又「洋洋乎,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」;可見「」乃天人路

  通之樞紐,人是否能與天地合一,與鬼神合德,與陰陽合一,關鍵全在於人是否懂

  得回歸本心,存養省察,慎心物於隱微,遏ㄜˋ意惡於動機,因此,我們學道,切勿

  在物質、欲望上追求,要將攀緣之心降至最低,發揚生命之光,讓人人瞭解」,

  這才是真正在代天宣化,替師在分憂,才是在替老母辦收圓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