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 無憂者其惟文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子曰:「無憂者,其惟文王乎!以王季為父,以武王為子;父作之,子述之。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,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: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;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       

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ㄨㄤˋ大王,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。斯禮也,達乎諸侯,大夫及士、庶人。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父為士,子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期ㄐㄧ之喪,達乎大夫;三年之喪,達乎天子10;父母之喪,無貴賤一也。」

 

【注  釋】

①   文王:姓,初為商紂王的諸侯,被封為「西伯」意即西方諸侯之長,立國於岐山之下周原之地,積善施仁,政化大行。却遭崇侯虎設計加讒於,被囚於ㄧㄡˇ九年,歸周地後益行善政,諸侯多歸之,三分天下有其二。文王歿後 子武王發討伐無道的商紂王,建立周朝。文王之父名季歷季歷之父名古公亶ㄉㄢˇ(被追封為大王)

②   父作之,子述之:「作」即勤於積功累德。「述」即繼志述事,不斷發揚光大。

③   纘:繼續。

④   緒:基業、聖業。

⑤   壹戎衣:戎者為甲胄ㄓㄡˋ之類的戰袍。「壹戎衣」是指武王帶領三千甲胄武士,竟在牧野一戰打敗七十萬大軍的紂王紂王逃回朝歌城自焚而死。

⑥   末受命:「末」為老年、晚年。「受命」即受命為天子。

⑦   追王ㄨㄤˋ:「王」為動詞,言追封為王。

⑧   期ㄐㄧ之喪:「期」即期年,一周年。為周代為旁系血親的守喪期。

⑨   三年之喪:周代所訂之喪禮,從天子到庶民,對父母之喪,一律以三年為守喪    

期,無貴賤之分。

⑩   達乎天子:即謂此種禮制從下而上,從庶人、士到大夫通行這「期之喪」。

 

【意  譯】

子曰:無憂者,其惟文王乎!以王季為父,以武王為子;父作之,子述之

  孔子說:「觀看古來諸聖王中,最沒有憂愁的人,該算是周文王了吧。因為他有一個善於立功的王季為父親,又有個建立八百餘年王朝的兒子武王發。能有好父親開前聖業做個好模範在前,兒子跟著繼承好的聖業在後(文王有此何足憂)。 

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,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: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;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

      武王繼承了曾祖父大王(古公亶ㄉㄢˇ)、祖父(王季)、父親(文王)的基業,一穿上甲冑ㄓㄡˋ戰袍,去征討無道的紂王,便能伐商而有天下,本身既不失顯揚天下的好聲名,論其尊貴,位極人品至高的天子;論其錢財,富有到普天之下之內皆屬於他,就連去逝歸空後,仍由後代的人蓋廟祭祀他,德澤餘蔭,令子孫皆得富且貴,永享主持祭祀的尊榮。

 

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ㄨㄤ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

之禮。斯禮之,達乎諸侯,大夫及士、庶人。

      武王在晚年讒受天命為天子,還有許多措施尚來不及建立便去逝了,由其弟周公(名),才完成了文王(父親)、武王(兄長)聖基德業,於是追封曾祖太王、祖父王季的帝王名號,又用天子的禮節追祭祖先。這追祭先世的禮節是自天子、諸侯、大夫、士人,一直到平民都是一樣的。

 

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

父為士,子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

        其法則如下:如果父親做過大夫,兒子卻只是一個士人,那麼葬就用大夫的禮節,祭就用士人的禮節。反之,父親只做到士人,兒子却做到大夫,那麼葬就用士人的禮節,祭就用大夫的禮節。

 

ㄐㄧ之喪,達乎大夫;三年之喪,達乎天子10

父母之喪,無貴賤一也。」

        一年的服喪、由庶民、士人至大夫,對其旁系血親皆須按葬禮服喪。         致於父母三年的孝服,則自庶民、士人、大夫、諸侯到最榮貴的天子都一樣依禮服喪,不分貴賤以盡到為人子之孝道。

 

【心得記要】

  此章讚歎周文王以道傳家,以德傳天下,故能成就流芳萬世之德政。

歷代聖王當中能擁有位、祿、名、壽齊全的實在不多,文王最為難得,有父積功累德,有子為之發揚光大。那比起堯舜禹諸天子不知好多少倍,像帝來個不明事理的父親瞽叟,焊毒出名的母。帝生個丹朱帝生個商均,皆是不肖之子。孔子之所以讚嘆文王無憂的理由便在此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周之始祖后稷,當堯之時,其母姜嫄踏到巨人之跡而有娠ㄕㄣ,生子以為不祥,棄之隘巷。牛馬避不踐,棄置寒冰上,飛鳥以翼護之。其母姜嫄以為神,遂收養之。

    因此取名棄,兒時好種樹麻菽,及成人遂好耕農,相地之宜者稼穡ㄙㄜˋ焉,民皆則之。

    堯命「稷」為農師稷官,教民種稼以農為生,號曰「后稷」天下得其利。

(注一)         周朝始祖 后稷 (注二)堯帝之子丹朱 (注三)帝舜之子商均

 

子曰:「無憂者,其惟文王乎!以王季為父,以武王為子;

      父作之,子述之。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

 

古公亶父(大王):周文王之祖父,即后稷之後,第十二代傳人。古公亶父初居於豳ㄅㄧㄣ,受戎狄所侵,國人欲戰,而王不忍爭殺,乃遷居於岐山之下(約今陝西省岐山縣)。豳人皆從之,始定國號曰「周」。定國之後,貶戎狄之俗,營築城郭室屋,而邑別居之。至武王有天下,追尊為「大王」。

 

王季:周文王之父,名季歷。兄長泰伯、虞仲二人知大王欲立季歷,遂離國而以位讓之。大王卒,季歷嗣立,修大王之業,而後傳位給文王。至武王有天下,追尊為「王季」。

   

周文王:殷商時,初為商紂王之諸候,被封為「西伯侯」,意即西方諸侯之長,立國於岐山下周原之地;積善施仁,政化大行。卻遭崇侯虎設計,進纔於紂,遂被囚於羑里達九年;歷劫歸周後,益行善政,諸侯皆仰其德名而歸之,三分天下有其二。文王曾拜姜太公(尚父)為相,不惜為尚父推車爬坡,計走八百五十六步,姜太公預言周朝享年八百五十六年,果真如此,是中國史上最長的朝代。

 

武王:文王之子,名發。殷末,嗣為西伯。殷紂王嗜酒好色,暴虐無道,民不聊生,諸侯共憤,武王率諸侯東征,一舉敗紂於牧野,紂王自焚而死。武王乃代殷而有天下,即帝位,都鎬。在位十九年崩,諡曰「武」。

   

「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,尊為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,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此段所述者乃周武王之事蹟。 


     周文王本是商紂王的諸侯之一,臣服於殷商,雖三分天下而有其二,然而猶不違背其為臣下之節義,雖繫囹ㄌㄧㄥˊㄩˇ受凌刑而無怨尤,矢志忠貞不敢取而乏之。不過,文王始終心懷痌ㄊㄨㄥㄍㄨㄢ之志,視民之傷如己之傷,其子周武王、周公深知文王之仁心仁志,為求達到救生民於水火之困,不得已而同意,舉兵討伐商紂王,於牧野(今河南省淇縣南),以三千精兵一舉大敗紂王的七十萬大軍,紂王返朝歌自焚而死,諸侯即共同擁立周武王為天子。

 

雖然武王滅商,屬於犯上之舉,不過由於當時人民之疾苦,已到無語問蒼天的絕境,紂王之荒誕,已到人神共慎而民心向背,縱使武王未起而伐,殷商亦無法自存。因此才說「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ㄨㄤ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。斯禮也,達乎諸侯,大夫及士、庶人。

周武王功勳甚大,然而至晚年才領天命即天子之位,尚有許多措施建樹未及施展而歸空。其子周成王(名誦)即位。成王年幼,周公攝政。

 

「周公」,姓姬,名旦。周武王之弟,周成王之叔。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攝政,而管、蔡、霍(周公之同胞兄弟)三叔忌之,作流言以憾公,公避居東,作鴟ㄒㄧㄠ之詩以貽王(成王),王悟其非,因誅貶三叔,滅國五十,奠定東南。周公歸而改定官制,創制禮法,周之文物,因以大備。(註四)

  

武王末受命,壯志未酬身先死,周公不但平弭亂事,更將武王之遺願一一完成,追贈曾祖(古公亶父)為「大王」,祖父「季歷」為「王季」;並且追諡已死的父親為「文」:用天子之禮來祭祀。同時,將這種兒子追祭先祖之禮制,遍行於諸侯、大夫、士、庶人,使孝風普行於天下。

 

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

父為士,子為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

  指父親做到大夫官位而過世,兒子只做到士的官位;這樣葬禮以父親之官位(大夫)

  儀式行之,祭禮則遵循兒子(士)的禮制。倘若父親只做過士人,而兒子卻官拜大夫,如此葬禮依士之禮,祭禮則依大夫儀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ㄐㄧ之喪,達乎大夫;三年之喪,達乎天子10;父母之喪,無貴賤一也。

指為旁支親屬如伯、叔等服喪,只需一年。「達乎大夫」即謂此種禮制從下而上,

從庶人、士到大夫通行這「期之喪」,而諸侯以上則不必為旁系親屬服喪。

  「三年之喪」指父母之喪,因為每人完全依賴父母扶養之乳期至少三年,故而守

    孝以三年為期。此種禮制「達乎」天子,從下而上,通行到天子,每人都得守孝,

    需服三年之喪,無貴賤之分別,不論當官與否,都能盡孝心而無愧悔。

  另外,「三年之喪」,除父母之喪外,諸侯為天子;大夫、士為國君,嫡孫為祖父母;

繼立者為先父;父為嫡長子等皆服三年喪。

 

      周公所制定的禮制,完全基於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」出

   於本性所發,盡性而推出對祖先尊親之孝道。而且正契合每人實際之職份,符合

   每人之心,如「父為大夫,子為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;父為士,子為大夫,葬

    以士,祭以大夫。」

   

      這段為例:倘若父親為「士」,兒子為「大夫」時,兒子將父親之葬禮用

  「大夫」禮儀,則是逾禮、逾份,而祭禮用為人子大夫的禮數,則恰如其份,

    適其所安。所謂的禮之用和為貴,先王之道斯為美,正是如此。

 

    傳說當年文王仁風四佈,千里禮聘尚父姜太公)為相,不惜為老人家推車  

    爬坡, 計走了八百五十六步,象徵著之享年有八百五十六年,是中國歷朝享

    國最長的朝代。

   

        本章提及「追封」乙事,證明了父以子貴的事實,固然祖德可蔭子孫,子孫

    更可拔薦祖先,此正是儒家所倡導「大孝」的主題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