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道之不行
子曰:「道之不行也,我知ㄓ之矣;知ㄓˋ①者过之,愚②者不及也,道之不
明也,我知之矣;贤③者过之,不肖④者不及也,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。」
【注 释】
① 知ㄓˋ:智也,指有知识的人。
② 愚 :凡事迷糊没信心的人。
③ 贤 :能干、有才华、有名望的人。
④ 不肖:执着又迂ㄩ腐不化的人。「肖」为像,不肖即不像,赶不上人,修养不够的人。
在本章应指着一般的凡夫、众生。
【意 译】
孔子说:「中庸至正恒常之道,其之所以不能广行于天下,宏扬于人间,我已明白其缘故了,学识渊博有才干的人,却认为中庸之道太平常了,不值得去力行;而拙笨迷糊的人,却因没才干而认为是自讨没趣,而不肯殷勤实践。
同理,真道之所以不能光大传扬于天下,我已明白其缘故了,有才华贤明
的人,都以为道太平凡了,不愿将之阐述发扬,一般的凡夫,却误认为中
庸之道过于高超,偏于理想,不切实际,而不去研究中庸的境界。就如同每个
人没有不饮食的,却很少人用心领会吃饭的主人是谁?有味觉者是谁?
支配我们视、听、言、动者是谁?那才是平凡中不知其真味也。」
【心得记要 一】
智、愚、贤、不肖四者因不合中道,故患了过与不及的毛病,终无法达到将真理
传扬天下,然而此章的贤与智,细析之下,该是假贤、假智吧!
孔子以人莫不饮食,鲜能知味为例来说明,人生长于中庸的范畴内,却不知有中庸,今再阐述如下:人日常行为中往往有「知难行易」的经验,譬如说人天天在吃饭,但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吃饭的原理、消化的过程、营养吸收的法则……以及到底谁在吃。这些由于太平常了,人往往忽略「祂」的存在与意义,其实当我们把话题转到寻找事理的根源时,那就须要「点破」的功夫了。
儒曰:「人人皆可为尧舜」,佛曰:「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」;王阳明曰:「满街都是圣人」,这些学理的共同点即是能深论到人的根源处-「本性」「时刻当家做主」,把握根源即老前人提的「这个」,人人依此而行可成贤圣,达成中庸的境界。
【心得记要 二】
厚德大帝慈谕:修办道者要战战兢兢,临渊履薄的接受文烹武炼,才能了解
「道真、理真、天命真」,并勇敢接受魔考横逆,当终身励行代天宣化,救渡众生,
舍身办道,顶劫救世「任重道远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」的愿心。
道要实践、要体验才能有所得,唯有行践中遇横逆考验而不退转坚持愿力,
才能体会到「天地之为我,仙佛之助我,万物之成我」的不可思议微妙力,
才真知道感天恩体师德啊!
因此人人时刻清楚明了自己的道在那里?众生在那里?须有「众生无边誓愿
渡,烦恼无边誓愿断」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