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 武王周公其達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子日:「武王、周公,其達孝矣乎!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,修其祖廟,陳其宗器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。」

   「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也;序爵所以辨貴賤也;序事所以辨賢也;旅酬下為上,所以逮賤也;燕毛,所以序齒10

   「踐其位11,行其禮,奏其樂;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;事死如事生,       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

   「郊社12之禮,所以事上帝13也;宗廟之禮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        明乎郊社之禮,褅嘗14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!」

 

【注  釋】

①             陳其宗器:「陳」、排列、擺設。「宗器」,先世所留之重要祭器,如周之赤

刀、大訓、天球、河圖之屬也。

②   設其裳衣:「設」是陳列。「裳衣」是先祖之遺衣物。

③             薦其時食:「薦」誠敬奉獻。「時食」四季應時新鮮之食物。

④             序昭穆:周禮有秩序地將宗廟神位分列兩旁,左為昭(一、三、五、七等單數代  的祖先)右為穆(二、四、六…等雙數代的祖先),始祖則居中央。而參加祭典的同姓王室,父為昭居左,子為穆居右。目的在於別長幼親疏。

⑤             序爵:周禮規定異姓諸侯得照官位大小分班。貴者在前,賤者在後。

⑥             序事:按祭祀中所執之事務的大小分班,以辨識才能與賢德。

⑦             旅酬:「旅」眾子弟、晚輩。「酬」導飲。旅酬之禮是指由賓客子弟或兄弟之  

子為上輩酬酒,且各舉酒杯向在座的長輩禮敬,然後互相酬敬之禮。

⑧             逮賤:指旅酬之禮目的是給子弟輩有服侍長輩之機會,油然而生出申敬之光

榮。「逮」為及。「賤」為後輩、子弟。

⑨             燕毛:「燕」即宴飲。中國有祭畢而宴的禮俗。「毛」為毛髮之色,髮白為長,

      黑為幼,以毛辨別長幼以定坐位。

⑩             序齒:以年齡大小來分辨尊長之次序,有敬老尊賢的意味。

⑪             踐其位:「踐」履也。「其」先王也。即登上先王神位。

⑫             郊社:冬至祭天之禮曰「郊」,夏至祭地之禮曰「社」,前者所以敬皇天事上帝,

       後者所以禮后土,祈豐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⑬             上帝:生育天地,化育萬物之明明上帝維皇無極至尊,哲學名詞為第一因,

將之人格化,有稱「天父」、「老 」、「上天主宰」者。

⑭             禘嘗:「禘」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。「嘗」天子每年定期於四季中,秋季所

      行的常祭。(春曰鑰,夏曰祠,秋曰嘗,冬曰烝)

 

【意  譯】

子日:「武王、周公,其達孝矣乎!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

  孔子讚嘆說:「周武王周公旦,可真是天下共同稱道的孝順兒子(前者繼文王

        遺志,後者制禮作樂,安邦定國)。所謂「孝」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志向,

善於遵循承接先人的聖德之業。

 春秋,修其祖廟,陳其宗器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。」

    每逢春秋祭祀的時候,修護祖宗的廟宇,陳列祖宗留下來的珍品寶器,擺設祖宗

    穿過的衣裳,誠敬奉獻那四季應時的新鮮果蔬。

「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也;

  祖宗廟宇的祭祀禮節,在排列順序上借由父子、遠近、長幼、親疏等關係,依次

    序列班定位(序昭穆)如左昭右穆,前後分班便在序明倫常之先後。

序爵所以辨貴賤也;

    而後按官位的大小排列位置(序爵),用以分別其等第。

序事所以辨賢也;

  祭拜時的參與人員,當按其所擔位職務大小來分班(序事),以分辨德業的賢能。

旅酬下為上,所以逮賤也;燕毛所以序齒10

  祭禮完畢後,互相酬飲(旅酬),由晚輩(卑者)向長輩(尊者)敬酒,使卑者

(晚輩)的人也有申敬之光榮。

燕毛所以序齒10

  飲宴的當兒,之所以按頭髮的顏色定坐位(燕毛),是用來排列長幼,以敬老尊賢。

「踐其位11,行其禮,奏其樂;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;

  當莊嚴祭禮進行時,要恭恭敬敬地走到祖先神位面前,由衷的行祖先所傳的祭祀

禮儀,奏祖先所留傳的祭祀音樂,尊敬祖先所尊敬者,愛恤祖先所親愛者。

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

  事奉已死的親人如同生前一樣,事奉過世的祖先,如同事奉現尚健在一樣。

  能夠這樣,便是極頂的孝順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「郊社12之禮,所以事上帝13也;宗廟之禮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       

  祭天地的禮節,是用來禮敬生育天地萬物的維皇上帝,藉以答其賜養護育萬物之

隆恩。宗廟的禮節,是祭祀祖先,用以報答父母劬勞之恩。

明乎郊社之禮,褅嘗14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!」

  若能明瞭這郊社祭天地之禮與宗廟禮儀的意義及精神所在,樣樣通達的話,那麼

治理國家,也就如同看自己手掌上的紋路那樣清楚,而絕不致有所失誤了。

 

【心得記要】

孔子於前章讚美帝之孝為「大孝」而於本章讚武王周公為「達孝」,蓋因之孝如天之不可名狀,故形容成「大」,武王周公之孝,天下後代之人皆無異辭者,故形容成「達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子日:武王、周公,其達孝矣乎!

孔子盛讚周武王與周公兩位為「達孝」。「達」,是說他們通達無所執。

 「孝」明瞭體念文王之仁心仁志,而一心貫徹完成。所以他們通達到「孝」的極點。

 

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

春秋,修其祖廟,陳其宗器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3

本段是謂:明白孝道之人,善於繼承祖先與父母的志向,善於遵循、闡述、發揚祖先、父母的行誼、事蹟、志業。每年春秋兩季行祭祀之禮,不但保存、修護祖先宗廟,在祭典時還陳列所珍藏列祖的珍貴重器,展示先人所留下的衣裳,令人發思古之情;同時誠敬奉獻當時應時之果蔬食物,皆以一份「誠敬心」來緬懷追遠。

 

「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也。

周朝的宗廟之禮,在祭祀祖先時,同姓王室親族,長幼親疏遠近有其一定排列順

序,父為「昭」,居於左;子為「穆」,居於右,依次不亂,是為「序昭穆」。

 

序爵所以辨貴賤也;序事所以辨賢也;

  《禮王制》:「王者之制祿爵分為 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」

  周禮制定異姓諸侯於朝拜時,依照封爵官位之大小列班,尊者在前,卑者列後。

    祭拜時的參與人員,當按其所擔位職務大小來分班(序事),以分辨德業的賢能。

 

旅酬下為上,所以逮賤也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「旅酬」:在互相舉觴酬敬中認識,交流情誼。由下為上,使後輩晚生能夠受到重視,

序列於長輩面前,申表內心敬意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燕毛所以序齒10

古人行祭典禮畢後,必以宴飲招待與會賓客,是為「燕毛」。燕毛之席次,依髮

色做辨識,白髮老者居尊,黑髮年少者自居下位,老幼有序。

  以上之禮,不論序昭穆、序爵、序事、旅酬、燕毛,皆在使長幼尊卑各盡其誠,

    各享其份,各得其所,各安其心,盡本性以合其禮,各得其樂。

 

「踐其位11,行其禮,奏其樂。

    此段謂:登上先王神位面前,如踐履於先王生前所立之地,行先王之禮儀,

奏先王之音樂。      

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;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

尊敬先王所尊敬之人,如古聖先哲、祖先前輩、輔佐功臣、賢人等;愛惜、體恤

先王所親愛之人,如子孫、百姓等;以緬懷先王之孝、弟、慈、遺風。

事奉已過世的尊親,視如父母尚健在時一般的行禮如儀;而禮敬祖先,也視同生

者一般,尊重禮敬。如此才是孝道表現的極至。

 

郊社12之禮,所以事上帝13也。

  郊社之禮:冬至祭天 曰「郊」,夏至祭地 曰「社」。

前者所以敬皇天事上帝,後者所以禮后土祈豐年。

天子乃受天之敕令:「保佑命之,自天申之」方得以一統天下以治萬民。因此天子

每年冬、夏季的祭拜天地之禮,皆為感恩上天之浩恩,德被天下,致能風調雨順,

大地清平,國泰民安,生民富庶。

 

宗廟之禮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       

祭祀祖廟的禮節,即為緬懷先祖德澤,追悼其生前行誼。

 

明乎郊社之禮,褅嘗14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!

「郊社之禮」是天子事天之禮。 「禘嘗之禮」,「禘」為天子宗廟五年一次之大祭。

「嘗」則代表每年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之「時禘」。

  春曰鑰,夏曰祠ㄘˊ,秋曰嘗,冬曰烝,稱為「時禘」。            

《大戴禮記》中有云:「方秋三月,收歛以時,於時有事嘗新于皇祖皇考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嘗新」,是古代時食之新出者,天子先以薦廟寢。

《禮月令》:「孟秋之月,農乃登穀,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」故而秋享曰「嘗」。

 因此明白「郊社」之禮與「禘嘗」之禮的真義,即為明白「孝之至也」。

 

 唯孝,方能以純然真誠之心感恩先祖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;推而廣之,進而感恩天地之化育生養;再追本溯源,更感恩上天恩典,如此推恩報本,才能明善誠身,做到修、齊、治、平,那麼治理國家就如同攤看手掌般的容易了。

今日道場中修辦道、渡人、替 老 尋回同胞佛子,在在都應該感念上天恩典,

從感恩中流露出孝思,完全是篤實誠懇,而非徒具形式,這樣,所行出的禮節才足以表達出每人心性上的至誠。

 

本章以祭祀為主題,來透視出華人對「孝」字觀念之強烈。祭祀首重「敬」字,此即治通的重點。身為天子能以誠敬行郊社之禮,所以事上帝。「上帝」這個名詞非基督教的專利品,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典藉已早有之,或稱「維皇上帝」。...等皆代表哲學上的第一因〈first cauge〉天地萬物之化育者,若將之人格化後即稱為「上帝」或「先天老 」「明明上帝」,敬上帝即答其護佑、養育之恩,此即大孝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故孝經說:「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于四海,無所不通。」

(孝經:孝悌之道,若做到至極的程度,就可與天地鬼神相通,天人一 體,互為感

應,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,遠近幽明,無所不通。照這樣的治理天下,自然

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了。)

 

本章的「燕毛」之意在於敬老尊賢之意,左昭右穆的原則下,祖、孫〈單數〉必同列,父、曾祖〈雙數〉也必同列祭祀,這種敬天祭祖的觀念,正是維繫華人內聚與團結,承先與啟後的重要方法。祭典進行的氣氛,本著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的精神,正合「慎終追遠」的孝道情懷,也是「親在養身,親故養志」的精神真諦。

 

「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」正是繼先祖之遺志,先祖所敬者為「道」、「上帝」、「天地君親師」,也正是我們所要敬重的,這些正是引領我們提昇心靈境界,趨向真善美的路徑。先祖所親愛的不外手足、同胞〈後學眾生〉,蓋重視後學、晚輩,因他們皆站在我們肩膀上,看的能比我們更遠,做的能比我們更有方法、毅力,故不敢輕視,而代之以「親愛」了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讀本章,讓人覺得「禮」誠是社會秩序的大規範,若人人按此,踐其當立之位,行其當行之禮,奏其合節之樂,各敬所尊,各愛所親,如此有條不紊,雍容揖遜,自天下以逮及賤者,不遺一人,各盡其能,各顯其才,娑婆世界自然化成蓮花邦,大同之境定由此而指日可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