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

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!

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。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;

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8以徼幸9

子曰:「射有似乎君子,失諸正鵠ㄍㄨˇ10,反求諸其身。」

 

【注  釋】

①   素其位而行:「素」即守住現在之意。「位」職責崗位。全句為:守住現在的本分來行事。

②   願乎其外:「願」要求、希冀、羨慕。「外」本分以外的名利物慾。

③   無入:無時無地、任何環境。

④   自得:自得其樂。

⑤   「陵」下:「陵」為欺侮,指威脅欺凌下位。

⑥   「援」上:「援」為仰攀、攀附、巴結等意。

⑦   居易以俟命:「易」簡易、自然之意。「俟命」等待命運之自然轉機。             全句為謹守住自己崗位,等待時機,樂天知命。

⑧   險:在此有邪惡或冒險之意。

⑨   徼幸:「徼」為求。「幸」不當得而得。

⑩   正鵠:「正」為畫在布上的靶心。「鵠」畫在皮上的靶。古時箭靶稱『侯』,在侯中縫上一塊皮稱『鵠』,鵠之中畫著一個紅心為『正』亦即打靶用的靶心。

 

【意  譯】

 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

    立志於修道辦道的君子,必能守其本份之道,不虛慕貪求身外的榮華與誘惑。

 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

  君子當處於富貴的地位時,則以樂善好施,力行濟苦度貧的富貴人之善行。    

    若處於貧賤的地位時,則當樂天知命,行其自治修己之道。

 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

    若處於未開化之地,亦能入境隨俗,合而不流的行其夷狄不陋之樂;

    若處於橫逆險阻之環境,仍以逆來順受之心相待,做患難人的本份事。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9

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!

    因此君子無論處於何時、何地,都能悠然自得其妙樂,逍遙自在。

  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

居上位者,不欺侮居下位者(守慈愛),居下位者不高攀巴結在上位者(守氣節)。

  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;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
只要立身行正且不輕易責備別人,並不想在別人身上得到什麼,就不會遭冤結怨。 若時運未濟,仍樂道不已,上不怨天之不佑庇,下不責怪友朋不幫忙。

 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8以徼幸9

    所以有道之君子必能素其位而行,安守其職責,行正大光明之事,以等待天時命運的轉機。不守中庸之道的小人,投機取巧,冒險反詐,時刻妄求份外的僥倖,

    這是君子與小人最大的不同。

  子曰:「射有似乎君子,失諸正鵠ㄍㄨˇ,反求諸其身。」

孔子對中庸之道的實行有個很妙的比喻說:「射箭這門技術,有如行中庸之道的君子,當射不中靶心時,也不會責怪靶子不正,反而檢討調整自己的射姿技術上下功夫,而不一味向外怨懟與要求。」

 

【心得記要】

「富貴」正是上天給我們時機,要我們代天去恤孤濟貧,發揚民胞物與之精神;

    處「貧賤」正是考驗我們志節最佳的辦法,能死守善道,終生不渝者,必是修

              持上乘法門者。

    處「夷狄」是賜給我們和而不流,化陋為美的良機,

    處「患難」正是久煉成鋼的不二法門,也是成聖成賢的必經途徑。

    上列之順境一,而逆境三,正是禪詩所謂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」的修行境界之最佳寫照。

 

君子信道不惑,守道不退,隨時能安於所遇,居於所宜,而悠遊自得,這樣應命順天,則富貴不求而自至,貧賤不去而自離。小人不明道、不體道,唯欲是逐,故多求,若求之不得即挺而走險行惡,欲以人勝天,逆天欲求福報。福雖至,而禍亦不遠矣。

    然而得與失是定數,榮與枯是命限,厚薄在天,若逆而得之,或挺而走險,雖為倖得,天理昭彰,今世來世放過誰?

故君子居易,小人行險」是君子與小人所守之別也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唯有不汲汲於富貴,不戚戚於貧賤,故能坦蕩蕩。唯有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故能圓滿而溫馨,樂天知命,此乃君子之得乎道義者。小人反是,「行險」是其標誌;「徼幸」是其心念,於是逞私慾,作聰明,以奸邪為能事。

 

孔子最後嘆了一口氣,以很妙的比喻,用射箭的射德來詮釋行中庸之道的不難。

    一個好的射手,在射箭未中靶心時,必會調整自己的心、氣與站立的姿態,以檢討本身持弓是否穩固,求己已盡,爾後才論及射術的精湛。

    因此中庸之道是反求於諸己,反身而誠,不怨不尤,成敗聽命於天,不投機取巧,唯居易以俟命至於富貴、貧賤、夷狄、患難各種順逆因緣,在在都是急風知勁草,百鍊方成鋼的淬鍊環境;若無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,由此可知「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」是道不可離的堅定例證。

 

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忠臣

「疾風之勁草,板蕩識忠臣」的意思就是說,風大的時候,才知道草的強勁,才能明白草的莖桿,是不容易被大風所折損的;反觀大樹之類的植物,平時屹立不搖的樣子,其實也是最容易被大風所摧殘的,所以說,只有在不好的環境之下才能看出誰的耐力高,誰的耐力低。

「板蕩識忠臣」則是說在國家動盪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忠臣,許多人都會有貪生怕死的本性,大臣們平時都裝得一付清高的模樣,誰會說對君王不忠呢?只有在國家動盪的時候,還能堅守仁義道德的人,才是真正的忠,但這些人平時是不容易被發現的,自古忠臣多半沒有太好的下場,忠臣也常常會被奸邪的小人所陷害,所以平常也看不到什麼忠臣。總而言之,就是說,只有在不好的環境才能看到人的真本性的意思。

 

「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忠臣」,這兩句詩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〈贈蕭瑀〉詩中的名句︰「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忠臣。勇夫安識義,智者必懷仁。」它極富有哲理性的啟示,與鮑照詩中的「時危見臣節,亂世識忠良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風平日麗的日子裡,「勁草」混同於一般的草;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,「誠臣」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們︰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,因而不易鑑別。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,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強勁的,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。總之,這首詩形象而深刻地說明︰禁受得住大風摧折的草,才稱得上強勁;只有在嚴峻危急的關頭,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和節操;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只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,才能識別出誰是堅定的忠臣。古代宋朝有忠臣岳飛精忠報國,不畏金兵的強悍與奸臣的讒言,在生命危險前不計個人的危難,一心要收復故國河山;關羽兵敗城破,面對曹操的各種金錢美女的利誘,依然不肯背盟負主;文天祥數次兵敗後被俘,面對生死要挾與高官厚祿的引誘,也仍然不肯背叛舊朝。真正的忠臣義士都不會因為逆境或生命處於危險就放棄自己的節操,因為他們都有非常堅定的信念。

唐朝《明皇雜錄》中也有一個普通樂匠 雷海青捨身盡忠的故事。說的是當年叛將安祿山打下了長安,多少文臣武將都屈節投降,唯有樂匠雷海青寧死不肯為叛賊演奏,他怒摔琵琶,慷慨而死。本來只是一個一無官職、二無錢財的梨園樂匠,面對叛賊的強暴與威脅,他選擇了捨棄自己的生命,來成全氣節與道義。當滿朝的文臣武將被授以冠帶之時,雷海青的行為,足以羞煞那些「識時務」的官冕之徒。 當時,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,令「聞之者莫不傷痛」。詩人王維聽說此事之後,寫下了一首詩︰ 「萬戶傷心生野煙,百官何日更朝天?秋槐夜落深宮裡,凝碧池頭奏管弦。」

這首詩的背景:安史亂軍佔領洛陽、長安之后,有一次在凝碧池邊舉辦大型宴會。安祿山下令,所有宮廷梨園藝人,都必須參加演出,合奏樂曲。樂聲一起,梨園藝人“不覺欷ㄎㄜˊㄒㄩ,相對泣下”。亂軍士兵立即拔出刀劍,脅迫樂工繼續演奏。樂工們更加悲慟,不能自已。其中一個叫雷海清的樂工,當時就把樂器摔到地上,沖著唐明皇所在的西方痛哭起來。亂軍於是把雷海清捆綁在戲馬殿,殘忍地將其肢解示眾。當時被困京城的人們,聽到這消息,沒有不傷痛欲絕的。被拘禁在菩提寺的王維,悄悄寫下了這一首對李唐王朝飽含著眷念之情的詩歌。